2012年6月8日 星期五

《母親的金手錶》簡介與心得

〈簡介〉
       琦君的名字幾乎就是現代散文的代稱。她的作品跨越時空,隨手翻閱,都是感人熱淚、令人發笑的溫馨故事,而她筆下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,永不褪色,所有中國人都愛讀。
     《母親的金手錶》是《水是故鄉甜》與獲國家文藝獎的《此處有仙桃》二書精選。從難忘的往事、母親的手藝與生活隨筆,將時空定格,與讀友一起走進琦君有情世界:繽紛的童年、中國婦女質樸溫煦的剪影,以及隨處可掬的人間美善。
(from九歌文學網
http://www.chiuko.com.tw/book.php?book=detail&bookID=1450#BookParticular)
               
〈心得〉
        《母親的金手錶》是《水是故鄉甜》與《此處有仙桃》兩本散文集的精選。共分三部份:「輯一   水是故鄉甜」、「輯二     母親的手藝」、「輯三    異國的仙桃」。其中,我最喜歡的一部分是「母親的手藝」,除了優美的文字,更令人垂涎三尺。
         看到〈紅豆糕〉,棗子、蓮子、花生、桂花肉的香味由書頁中細細滲出;〈玉蘭酥〉的清香,讓人感到「好吃到舌頭都掉下來」;〈桂花滷‧桂花茶〉從書中綻放濃濃的茶香,沁人心脾;〈春酒〉散出淡淡的酒香,使人沉醉。除此之外,文章中更描繪出一位中國傳統婦女的能幹與智慧,不管是氣候、醫學偏方、傳統小吃,都難不倒她,雖然看似守舊,不獨立,卻比任何一位現代女子更沉著,更有自我意識。
          琦君的散文使人沉醉,更使人擁有一顆玲瓏剔透心。

《煙愁》簡介與心得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〈簡介〉

        讀琦君的散文,我們彷彿進入一個平和,溫暖的天地。人性中的醜惡好像都被抽走了,我們彼此的面目也都變得和善起來。彭歌曾說:在這一代文人作家之中,像琦君這樣富於東方氣息的已經不多了,東方人的某些敏感與寬柔,是她的特長。
(from 博客來書籍館>煙愁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031867)





〈心得〉
        第一次接觸琦君的散文,是在一個炎炎夏日,作文課的指定閱讀中,出現了琦君的《桂花雨》,從此,便掉進了琦君的懷舊迷宮中。打開《桂花雨》,一陣清香撲鼻而來;翻開《橘子紅了》,嘗到橘子的香甜,與人生之苦澀;進入《紅紗燈》,一只紅燈籠隱隱約約在路旁等著我。其中,最使我著迷的即是《煙愁》。
       《煙愁》一書中,刻畫大量琦君童年的人、事、物:〈啟蒙師〉描寫對家庭教師「亦師亦父亦友」的特殊情感;〈喜宴〉中那個傻呼呼的兒時版琦君──「小春」;〈金盒子〉中的手足之情;〈毛衣〉的那份母愛;〈阿榮伯伯〉中,慈愛卻不溺愛的老長工‧‧‧‧‧‧。一點一滴的回憶打造成時空走廊,帶領讀者走回那琉璃般的舊社會。除此之外,書中的思維,更影響我的人生態度,諸如對人性的憐憫與關懷,以及面對未知事物的勇氣與無畏,「在大風浪裡飄著孤舟,我們的禱告不是祈求浪潮的平息,乃是要有更多的勇氣與毅力,去克服這大風險。」這是〈聖誕夜〉中,韋先生對琦君的教誨,更是使人銘記於心的人生哲理。
        再次翻開煙愁,除了開啟氤氳的過往,更開啟生命的照明燈         

2012年6月5日 星期二

《桂花雨》簡介與心得

〈簡介〉
        琦君女士的散文集『桂花雨』,除抒情、憶舊之外,也有不少寓理於情之作,對於世態人情,往往有更深一層的看法。
        她在深入淺出的說理之中,仍洋溢著一片真摯樸實之情,信手拈來的詩詞或先哲雋語,都能妙法天然,相得益彰。因此琦君的散文,不但小朋友喜歡閱讀,就是老年人也都予以嘉許。



(桂花圖)
〈心得〉
         琦君的《桂花雨》,洋溢著純真與回憶,而那份桂子的清香,也帶領著我,回到了如夢似幻的童年。
       小時候,住在外婆家,家門口也有一棵花樹,但樹上開的不是金桂,亦非木樨,而是清香的玉蘭花。每到夏天,密密的樹葉中開滿了白色的玉蘭花,當薰風襲來,站在樹下,一陣清新洗去了盛夏的溽暑,偶爾,會有一隻麻雀停在樹杪,和隱身在枝枒中的蟬來一場仲夏奏鳴曲。等到傍晚,帶樹葉汲滿花香,我就會拿著一個透明的玻璃盤,跟在外婆後頭,看著她手上的銀剪刀在一片綠意中穿梭,不一會兒,已有好幾朵玉蘭花在手中的玻璃盤綻放光彩;盛點水,放到客廳的茶几上,一整晚,都沉浸在甜甜的玉蘭花香中,使人不禁有身在天堂的錯覺。
        後來,等上了小學三年級,我搬回家,儘管玉蘭樹不再近在咫尺,但那花香,仍在夢裡徘徊,帶著我穿越時空,回到那純真時光。


         

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

《橘子紅了》簡介與心得

〈簡介〉

        「橘子紅了」是作者偶爾為之的一篇小說,主題與她多篇散文相同;舊社會中「封建家庭」犧牲者,棄婦的一首輓歌。這是一則古老的故事,作者著力描寫秀禾這個苦命女以及她與六叔那段淒美的愛情,但這個故事中,伯媽這個三從四德看似平凡的舊式婦人最是特殊,她自己做了槁木死灰的棄婦還不算,又拉了一個年輕的生命跟她一起陪葬。
然而作者筆下,三妻四妾是社會容許的。作者作品中這些「好人」卻往往做出最殘酷最自私的事情來-這才是作者作品中驚人的地方。旁人往往稱讚作者的文章充滿愛心,溫馨動人,這些都沒有錯,但評論者認為遠不止此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from博客來書籍館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017077)
〈心得〉
        「橘子紅了」,一句啞謎,卻反襯出書中人物的晦暗生命。
          獨守在家鄉橘園的大媽,只期盼一封封信上的那句「賢妻妝次」,豐收的農作,只顯現出她眼中的槁木死灰;道貌岸然的大伯,卻製造出一齣齣悲劇,在身旁不停上演;秀芬,一個鄉下女孩,卻在大媽的私心,成了封建家庭的犧牲者,雖曾譜出若有似無的戀曲,卻仍以悲劇收場,最後,雖懷有身孕,卻因害怕二姨太那「王熙鳳對付尤二姐」的手段,而流產,最終抑鬱而終。
         「好人」、「壞人」,在琦君筆下,是一體兩面的,雖然表面是個「豆腐心腸」的好人,卻也有自私的一面;雖然表面上城府極深,卻有不為人知的心酸。誠如白先勇在序中寫到「‧‧‧‧‧‧人性善與俄、好與壞,難辨難分,複雜曖昧的難題來,就使她的作品增加了深度,逼使人不得不細細思量。」
        琦君的人生缺憾,童年中的傳統家庭,造就出一篇篇動人的作品,也造就出《橘子紅了》的悲憫動人。

2012年6月3日 星期日

琦君生平年表──取自50年代 文藝雜誌及作家影像資料庫


1917年 1歲
7月24日,出生於浙江永嘉縣瞿溪鄉。
1921年 5歲
家庭教師葉老師開始教方塊字「人手足刀尺……」。
1923年 7歲
開始學讀詩經、唐詩。
1924年 8歲
讀《女論語》、《女誡》、《孟子》。背得不完全,時常挨罵。
讀香煙洋片背後的故事,聽堂叔講《三國》,對歷史故事發生興趣。
1925年 9歲
讀《論語》、唐宋古文、《左傳》,學作文。
1926年 10歲
偷看武俠、言情等小說。50年代 文藝雜誌及作家影像資料庫──琦君
葉老師特准看《三國演義》及《東周列國誌》指定部分,要寫感想,甚苦。
1927年 11歲
在北平的哥哥去世,以文言文寫〈祭兄文〉,又以白話寫〈哭哥哥〉,堂叔說白話的寫的更真。
1928年 12歲
經堂叔指點開始寫語體文。
遷居杭州。
1930年 14歲
考入弘道女中。國文名列前茅,英文算數不及格。
1932年 16歲
初中部作文比賽第一名,國文英文皆名列前茅,被同學封為「文學大將」,頗沾沾自喜。
1933年 17歲
試寫〈桃花開了的時候〉小說一篇,投稿浙江東南日報副刊被退回,甚灰心。
免試直升高中部。暑假中由父親督促重溫左傳、史記,並讀通鑑,我暗中讀新舊小說甚多。
1934年 18歲
高一任導師命寫〈煙鬼下場〉應徵,以佳作入選,得稿紙二刀,鉛筆半打。
1935年 19歲
國文老師鼓勵耐心作文,從回憶文入手。寫了〈童年瑣記〉又將〈桃花開了的時候〉改寫,均被選入壁報與學校年刊。
〈我的朋友阿黃〉,投稿浙江青年,被刊出,得稿費二元四角。
再一次以新詩投稿,又得稿費七角。
當選為學生自治會學術股長,主辦演講會、辯論會等,為我學生時代最輝煌時期。
1936年 20歲
高中畢業(經過會考)直升之江大學中文系。
1937年 21歲
中文系同學追隨瞿師散步錢江大橋、六和塔、九溪十八澗。
寓教誨於娛樂,於山水中悟恬淡的生活情趣。瞿師有「短策暫辭奔競場,同來此地乞清涼」及「松間數語風吹去,明日尋來盡是詩」之句,吟哦中深有所悟。真有「浴乎沂,風乎雲雩,詠而歸」的樂趣。
作文比賽,全校第一名,題目是〈中學六年作文文集自序〉。
1938年 22歲
因中日戰爭,輟學返故鄉,瞿師亦避亂瞿溪,因得就近請益,學詩詞、讀老莊。瞿師贈詩有「希真今日黛沈沈,七字(指詩詞)燈前解用心」之句,垂勉至多。
1939年 23歲
返滬上續學。因副系英文,讀西洋名著多種。美籍老師Dr. Day與Mrs. White教學態度和藹認真,對我指導啟迪尤多,因悟無論中西文學名著,總是要從至情至性中出發,從實際的 體認著筆。
將童年時所背《灶神經》、《十八歲姑娘》等寫成古風,得全系同學讚賞。
1940年 24歲
瞿師奔喪返里,由尤龍沐勛老師代詞選,教作「慢詞」。
1941年 25歲
卒業大學,任教上海匯中女中。為盧燕(她原名盧燕香)編導話劇「火煉」(與另一為任教該校的同學合作)。
1943年 27歲
返故鄉任教永嘉縣中,為學生編導話劇。
瞿師亦返故鄉,囑寫〈之江同學滬濱歡聚回憶錄〉,引起寫回憶文的興趣。
永中距瞿師寓所謝池巷(因永嘉太守謝靈運「池塘生春草」得名)甚近,我常帶領同學趨訪瞿師,面授作詩之道。瞿師故有「秋山滿眼謝家詩」之句。
1945年 29歲
勝利復員回杭州,任教母校兼浙江高院圖書管理員,得以暢覽群籍與雜誌,偶寫雜感寄報刊。
1949年 33歲
五月來台。
六月間第一篇〈金盒子〉投〈中央副刊〉,第二篇〈飄零一身〉投《中央日報》婦女家庭版,都被刊出,乃開始寫散文。由中婦主編武月卿女士介紹結識許多文友。
1950年 34歲
結婚。
1951年 35歲
短篇小說〈姊夫〉,在《文壇》創刊號刊出。
1954年 38歲
1月,出版第一本散文小說合集《琴心》(國風雜誌社)。
1956年 40歲
1月,自費出版短篇小說集《菁姐》(今日婦女半月刊)。
蔣總統祝壽徵文(中央黨部婦女會舉辦)第二名(第一名缺)。
1958年 42歲
9月,出版短篇小說集《百合羹》,開明書局。
1962年 46歲
5月,出版散文合集《溪邊瑣語》,婦友月刊社。
1963年 47歲
8月,出版散文集《煙愁》,台中:光啟社。
1964年 48歲
獲中國文藝協會散文創作獎章。
1965年 49歲
代表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應邀訪韓。
短篇小說〈百合羹〉譯為韓文,刊載韓國《女苑》月刊。
出版兒童翻譯小說《傻鵝皮杜妮》,國語日報出版部。
1966年 50歲
9月,出版兒童小說《賣牛記》,省教育廳。
12月,出版《琦君小品》,台北:三民書局。
1968年 52歲
1月,出版短篇小說集《繕校室八小時》,台北:商務印書館。
1969年 53歲
6月,出版兒童小說《老鞋匠和狗》,省教育廳。
11月,出版散文集《紅紗燈》,三民書局。
1970年 54歲
獲中山學術基金會文藝創作散文獎。
1971年 55歲
11月,出版短篇小說集《七月的哀傷》,驚聲文物供應社。
1972年 56歲
應美國政府邀請訪問夏威夷及美國本土。
1975年 59歲
《煙愁》由書評書目出版社重排,三版出書。
7月,出版散文集《三更有夢書當枕》,台北:爾雅。
12月,出版選集《琦君自選集》台北:黎明文化公司。
1976年 60歲
應《讀者文摘》主編特約寫散文〈母親〉,刊載於8月號。
12月,出版散文集《桂花雨》,台北:爾雅出版社。
1977年 61歲
1月,出版小品散文集《細雨燈花落》,台北:爾雅。
隨夫留居美國。
1978年 62歲
1月,出版隨筆《讀書與生活》,台北:東大圖書公司。
8月,出版散文集《千里懷月人在峰》,台北:爾雅。
1979年 63歲
3月,出版散文集《與我同車》,台北:九歌。
1980年 64歲
4月,出版短篇小說集《錢塘江畔》,台北:爾雅。
自美返國,任教中央大學中文系。
10月,出版散文集《留予他年說命夢痕》,台北:洪範。
12月,散文小說集《琴心》由爾雅出版社重排出版。
1981年 65歲
1月,出版散文集《母心似天空》,台北:爾雅。
4月,出版詞論《詞人之舟》,台北:純文學。
8月,出版散文集《琦君說童年》,台北:純文學。
9月,散文集《煙愁》由爾雅出版社重排出版。
12月,爾雅出版社增訂出版短篇小說集《菁姐》。
出版《純文學短篇小說選譯》,台北:純文學。
1983年 67歲
再隨夫留居美國。
2月,出版散文集《燈景舊情懷》,台北:洪範書店。
5月,出版散文集《水是故鄉甜》,台北:九歌。
1984年 68歲
應邀出席紐約美東區中華婦女聯誼會座談。
1985年 69歲
6月,出版散文集《此處有仙桃》,台北:九歌。
6月,出版散文集《琦君寄小讀者》,台北:純文學。
《琦君寄讀者》獲行政院新聞局圖書著作金鼎獎。
1986年 70歲
11月,出版小品文集《玻璃筆》,台北:九歌。
《此處有仙桃》獲國家文藝獎。
應邀出席休士頓中華婦女工商會美國總會演講「婦女與文學」。
應邀出席舊金山國建會美西分會文學組座談。
1987年 71歲
10月,出版評論集《琦君讀書》,台北:九歌。
應邀出席休士頓建國會美西分會文學組座談。
1988年 72歲
3月,出版散文集《我愛動物》,台北:洪範。
4月,出版兒童翻譯小說《涼風山莊》,台北:純文學。
7月,出版散文集《青燈有味似兒時》,台北:九歌。
1989年 73歲
10月,出版小品文集《珍珠與眼淚》,台北:九歌。
應邀返國出席文建會與中央日報副刊合辦之「文學討論會」。
出版兒童翻譯小說《比伯的手風琴》(漢藝色研出版社)與《李波的心聲》(漢藝色研出版社)。
1990年 74歲
8月,出版散文《文與情》,台北:三民書局。
10月,出版散文《母心‧佛心》,台北:九歌。
1991年 75歲
1月,出版小說《橘子紅了》,台北:洪範。
7月,出版散文《一襲青衫萬縷情——我的中學生活回憶》(爾雅出版社)。
9月,出版散文《媽媽銀行》,台北:九歌。
1992年 76歲
2月,出版兒童小說《愛吃糖的菲利》,台北:九歌。
3月,出版兒童翻譯小說《好一個餿主意》,台北:遠流。
1995年 79歲
2月,出版兒童小說《小偵探菲利》,台北:九歌。
出版《萬水千山師友情》,台北:九歌。
2004年 88歲
6月,與夫婿返台定居於淡水。
2006年 90歲
6月7日凌晨4點45分病逝於台北市和信醫院。

讀《永遠的童話──琦君傳》心得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前言    
         一個小女孩仰頭望著樹上如繁星般繁複的桂花,霎時,金風起,香甜的花香拂過雙頰,她閉起眼睛,猜想著何時要將這聞「香」遐邇的桂花搖下。十年後,一會少女佇立在開往台灣的船頭,望著巨大的落日,火紅的餘暉映照臉龐,童年的美好已不復在,前途茫茫未可知,但,希望之火在她眼裡燃燒。超過半世紀,滿頭白髮的老婦人,坐在台灣淡水舒適的客廳中,對窗外刺眼的陽光瞇起了眼,故鄉的山水、童年的玩伴、中學的恩師良友、綠草如茵的校園、戰亂的顛沛流離,一幕幕在琦君眼中上演。

小春
        「小春!女孩子走路不要三腳跳,《女論語》上怎麼說的?」
        「笑末露齒,立莫搖裙。」
         「小春」是琦君的小名。民國六年出生於浙江永嘉縣瞿溪鄉,五歲開始學描紅,背誦《詩經》、《唐詩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‧‧‧‧‧‧等古文,每當書背不好,字寫不好,總免不了老師的一陣斥責,儘管如此,童年仍充斥著繽紛的光:跟著阿菊看戲;跟著小幫工阿喜學編織小玩意;繞著阿榮伯玩耍、嬉戲;吃著母親獨特的桂花糕、紅豆糕,然而,明亮的光總有陰沉的影相伴,八歲那年,正當小春和哥哥躲在大廳紅木嵌大理石屏風後,想一窺父親回府的丰采,然而,從鏤花縫隙中看到的,卻不僅只有父親一人,還跟了一個花旦似的女子──二姨娘,從此,母親的笑容減少的很多;十一歲那年,隨父親和姨娘去北平的哥哥去世,望著金盒子中了爛泥大兵、封神榜香菸片,回憶如浪潮般襲來,淚珠滾滾落下。

潘希珍
        十二歲那年,小春從故鄉永嘉來到杭州,在昏天暗地地惡補了算術和黨義後,小春考上了弘道女中,成了「學堂生」,從此,「潘希珍」躍上了人生舞台。
         中學時期,潘希珍開始閱讀大量的白話文,接受五四思潮的洗禮,國文老師所說的「小說反映時代,是社會現像的寫照。」更是深深打在她的心裡。那時,潘希珍更開始投稿,雖然沒有獲得稿費,卻獲得無比的自信心,何一把開啟它文壇之路的鑰匙。儘管在中學時期,英文和數學曾給她莫大的挫折(入學考數學只拿5分,在第一堂英文課時如鴨子聽雷),但憑著毅力,她漸漸趕上同儕,英文程度從全班最後一名,到大學時能選英文作為輔系,最蹩腳的數學也在高中會考時,得到80分,考上之江大學後,更徜徉於文學之中。然而,學習的光亮卻不足以照亮戰亂的離散,二十二歲那年,中日戰爭爆發,潘希珍輟學返鄉,父親也在那段期間病逝;二十五歲那年,母親病逝,留下橘園以及一顆顆碩大的橘子,望著那看似喜慶的橘紅,潘希珍心中的空洞愈來愈大,卻留不住父母的跫音。

琦君
        三十三歲那年,因國共內戰,潘希珍帶著姨娘和妹妹來台,在離亂的歲月中,在異鄉中,文學成了潘希珍最大的慰藉,並以「琦君」為筆名,開始大量投稿,自此,「琦君」成為台灣文壇中閃耀的星星。
        從一開始的《琴心》到《菁姐》、《煙愁》、《紅紗燈》、《桂花雨》、《橘子紅了》‧‧‧‧‧‧等,琦君獲得的獎項愈來愈多,書迷也轉眼成群,但不變的是,她文章中的典雅和素淡,雖無瑰麗的修辭,但卻流露出人情之美,琦君除了斟酌字句,更斟酌「情意」;不變的是,琦君文章中悲天憫人的動人,生命中種腫的苦痛,漂泊,缺憾,在她筆下,成了一串剔透的琉璃珠,散發缺憾之美;不變的是,對人性的希望,儘管洞悉世事,卻總是純真而不世故。
        透過文學,琦君不只得到慰藉,更藉著〈金盒子〉一文,有「今之古人」之稱的丈夫,儘管在〈我的另一半〉、〈「我的另一半」補述〉中對丈夫有所挑剔,但在文章中,「今之古人」和「家有怪妻」的一來一往,卻令人感受到「不是冤家不聚頭」的另類浪漫。
        轉眼間,活潑的小春,埋首苦讀的潘希珍,已成了滿頭銀白的琦君,但不變的是,那顆玲瓏剔透心。

結語
        坐在窗邊的琦君把窗簾掩上,八十八歲的她開口唱起了平劇,思考著人生的下一齣劇碼。

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

Welcome to My Blog

Hello
      大家好,歡迎來到我的部落格,
      敬請期待我的新文章吧!
      bye bye~~